管理培训

inner_11.png
通用动态
INFORMATION

【微焰论-读出书滋味】管理的细微

作者:master  发布时间:2010-12-29 23:28:00

天读阅读《管理的细微》P2~10,主题是“创新”。

  天读阅读《管理的细微》P2~10,主题是“创新”。


      1、新产品创新为什么屡屡失败?


  得到启示就是创新中有两个主体:消费者和生产者;消费者一旦使用产品某种功能,就会产生某种情感依赖,因此会夸大这种功能的3倍;创新产品必须有足够的理由让消费者摆脱这种依赖,代价是原有的3倍;而生产者恰恰相反,因为其研发过程中投入精力有着美好期盼,造成心理偏见,会把产品功能放大3倍!这就造成消费者与生产者的心理认知相差达到3×3=9倍、所以一个创新产品必须有10倍的改进空间!


  这对于我们培训业者而言具有相同的启发,我们是培训的生产者,学员是培训的消费者,当我们研发一个新课程的时候,不要总想着自己的课程有多么好,多么高瞻远瞩,因为再好我们能难以替代消费者心目中的“固有认知”,因为他们有情感依赖;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把课程来个“旧瓶装新酒”,也就是书中提倡的“小恩小惠”,用一个他们熟知的类似主题先吸引住“消费者”,但在内容上换成崭新的内容,比如我最近开发一个课程叫《管理基本功——中层管理者必备的七个关键任务》,这是借鉴于学员比较熟悉的《MTP——中层管理者训练》和《高效人士的七个好习惯》而来,虽说课程内涵是全新的,但课程名称却符合消费者的思维惯性!


  2、一个行业发展周期内的6种创新战略


  书中谈到“初创靠产品创新,上升期靠产品跟随,巅峰期靠渠道创新,成熟期靠客户体验,同质期靠颠覆创新,再生期靠跨界产品创新”。


  这个理论同样适合培训界和自由培训师:从当下培训界而言,基本进入了“成熟期+同质期”的混合时代,对于很多培训机构就得抓住客户体验和颠覆创新,其中应用最多的产品模式就是越来越强调客户心智体验的NLP课程,强调客户参与的行动学习模式(这个类别聚焦在客户体验);依靠在线学习的E-LEARNING和MOOC学堂(这个类别属于借助技术的颠覆创新)。


  对于自由培训师而言,目前大部分人属于“初创+上升期”,因此在设计自身培训产品的时候要有一种不破不立的大胆创新,比如我给孙悦设计的的“弯道超车——中小企业的互联网思维与实践”就属于初创期产品创新,而给姜燕芬设计的“关于胜任力模型的破与立”课程属于上升期的产品跟随。


  今日读《管理的细微》P20--30页,我想谈“开放式创新”和“顾客的焦点”


  1、P&G和IBM,开放式创新就在身边


  其中谈到宝洁从“研发”到“联发”,以及IBM每年的INNOVATION JAM大会,都突出了一个获得创新的方法——众包模式。众包模式的特点,就是“独乐乐不如众乐乐,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”,从操作角度并不难,真正难的是能否做到开放?对于宝洁和IBM这样的大公司而言,阻碍创新的是内部已经形成的官僚主义(大公司的通病)和权力为主的文化氛围,因为官僚主义在接受新生事物的时候,总是带着自己的固化观点去思考,按照设定的经验路径去判断,他们会列出一连串的所谓风险条件来证明你的IDEA不可行,所以很多创新硬是被抹杀了!


  事实上,很多改变人类的创新还真的发源于大公司,最典型的是柯达发明了视窗和数码摄影技术,但官僚主义的保守和某种原因,使得柯达丧失了这两项革命性的创新,最终柯达死于自己的保守!


  由此,我也想到自己当培训师的十年间,其实有一段时间也陷入经验主义的误区,总看不起新生的培训模式,总觉得自己正统,失去创新的关键表现是失去好奇心,所以要保持创新,一定要拥有一种“好奇心”,这样你才能开放自己;


  2、“多数消费者只关心基本功能”


  这一条很赞同,大部分产品和服务设计的时候,设计师总带着自己的主观愿望来假设顾客需要的是“完美的产品”,于是不断为产品增设功能,还不断欺骗自己说“这是为顾客好!”


  其实这是一种自恋行为,这些功能其实只是为了现实自己未被满足的想法;犹如很多父母让孩子去学钢琴一样,说是为提高孩子的素养,其实是为了弥补自己年轻时候的缺憾;因此当我们在做产品设计的时候,始终想着一个问题,如果我是消费者,我最关注什么?我最喜欢用什么样功能?什么是我一眼就喜欢的?带着这种“知彼解己”的心态,你才能做出消费者喜欢的创新;开发新课程也是这么一个道理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