管理培训

inner_11.png
通用动态
INFORMATION

【重磅】何焰|成人学习的“三不学”

作者:master  发布时间:2010-12-29 23:29:00

成人学习的“三不学”

作者|何焰

培训前要做“破冰”,似乎成为一种行业共识!可为什么要做“破冰”?大部分人会从“自愿——经验——自主——行动”的成人学习理论中“激发学习者的自愿”这一点找到依据。

之前,我也是赞同为了激发学员参与课堂学习中,必须在开课前设计一个“破冰”环节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。但是6月中旬,我和教研组同事们在北京大排档撸串喝啤酒的时候,听到刘妈说到一个“学习的五个刚需时刻”模型(请见今天的下一篇文章)突然醒悟到,“破冰”只是一种对人情绪的激发,但未必能激发出真正的学习动机。这如同在夏天你又累又饿又热的时候,先来一瓶冰冻饮料,带来的只是那一刻的快感,但并不能解决你对填饱肚子的需求,真正填饱肚子的是食物。

  那么,究竟什么才能真正解决学习的需求呢?动机=需求,想要解了解学习的动机,就要搞明白人为什么不学习!对,就是“不学习的动机”!根据多年的培训经验,我认为所有成人不学习的动机只有三个:

  ·不急用不学习

  ·不考核不学习

  ·不变革(好奇)不学习


什么是“不急用不学习”?


一个新鲜的案例:最近我刚刚辅导完某中日合资汽车公司一批内训师做课程开发(工作坊),其中一位85后的美女同学要开发一门叫《颜色管理七步成诗》的课程,这门课程专业技术性要求高,课程开发难度很大,并且这位学员从来没学过课程开发,可在学习中极其认真,每个环节都不厌其烦做到最好,为什么她学习这么努力?当我和她做ADDIE中课程来源分析时,她告诉我原来公司零部件颜色管理都由日本本部来做规范,中国工厂只负责接单生产即可;可从今年开始,日本本部把整个零部件颜色管理部门都搬迁到中国工厂,日本本部的工程师过来辅导6个月,从9月份开始就让中国工厂员工来接手这项工作,而在整个课室里只有这位女同学曾经在日本受过部分训练,在中国员工中只有她一个是边学边干,因此课长要求她必须在9月份培养出10名颜色管理担当,课程是否精彩不重要,重要的是要给这10名员工讲知识做训练,争取做到能上岗;否则9月份后日本工程师撤出去后工作将无人接替,随之影响到是一款新车型上线,这样的后果是连环效应,谁都担不起后果。

试想一下,在这么一种“急用”的前提下,学员的“学习”动机是多么强烈,这种情况下老师还需要“破冰”吗?

“不急用不学”包含了三层含义:

第一是“能用”,正如这个案例中的女同学,她开发出的课程马上就要投入到实战应用中,对她而言自己的工作马上看到效果;

其次是“急用”,从9月份要全面投入使用,倒推到6月份就必须有实用的课程开发出来,7月份学习如何授课技巧,剩下只有30天的教学时间,时间很紧张,但越紧张她的关注度就越高;

第三是“大家都用”,对于这位女同学她既是授课老师,其实又是工作团队的专业带头人,她把自己的经验教会给大家,其实最终目的是让其他员工理解工作和技能上彼此协同,让别人配合你完成一项工作:知识、流程、工具上“自己用”和“大家用”保持一致,这种保持一致的方法就是你教会大家。


什么是“不考核不学习”?


五月份在无锡和成都的“培训经理认证胜任经理班”课堂上,在调查培训工作的“痛点”时候,大家公认的两大“痛点”是:培训需求不准确以及培训效果难转化。

关于“培训效果难以转化”这点,郜军老师有一个观点我是非常认同的——“培训效果转化不是评估出来的,是通过干预措施干预出来的!”那么什么是干预措施?简单一个词“考核”!

再讲一个案例,6月份在“培训经理认证地产行业班”上,我们带着大家完成了某地产集团的“高管领导力培训项目”的完整ADDIE设计。其中在最后一个E-学习效果评估中,我问了这名当事学员一个问题,你怎么验证这个培训项目是有效果的?他无言以对,因为一个项目如果越是涉及人员职位高、内容越复杂、跨度越大、涵盖面越广如高管领导力项目,其评估难度和维度越是难,可不评估就无法证明这个培训有效性。看着学员无奈的眼神,我告诉他你可以采取一个简单方法——1721跟踪评估,简单而言就是在学习后的第1天、第7天,第21天分别给所有参训对象发出内容不同的三封邮件,分别就学习感受、学以致用、用后效果给与调查,从而评估这次培训是否有效转换。学员觉得方法很好,可又担心说:“这么多高管都是我领导,我写的邮件他们不回复怎么办?或者让秘书助理写一些内容应付我怎么办?”我又问:“这些高管平时最怕谁?”他答:“董事长啊!”我接着问:“董事长重视会不会重视高管培训呢?”他答“当然重视啊,而且只要有时间他会参加的,我们董事长是一个很爱学习的人!”于是我说:“那就在发出的每封邮件抄送栏都填写董事长的邮件,并且在每封邮件结束语都写上一句:各位的答复和作业我会统计,摘抄提炼后提交给董事长!不就完了!”他说:“这招好!大家知道董事长要考核我们,一定会尽心尽力做好作业!”

从这个案例我想借用一个绩效管理的论点:员工永远不会做你不考核的事情!同理可证,成人不学习的重要原因是因为你缺乏考核他的方法或者根本不考核!

应对成人中“不考核不学习”现象,你要做好亮点:第一是“让他感觉你要考核”,这一点需要在培训项目一开始就让大家有这种感觉;第二是“考核方法简单但有效”,这一点需要你巧妙地设计,充分利用好“老虎吃鸡、鸡吃虫、虫吃棒子、棒子打老虎”的相生相克原理!


什么是“不变革(不好奇)不学习”?


去年春节回家陪父母的时候,我教会八十多的爸爸(内科医生)和快七十的妈妈(中学老师)学会了用微信,好处就是亲情有了一个快捷便利的沟通方式,坏处就是每天爸妈发来的心灵鸡汤轰炸和养生之道。:)可从中我理解到一个“因为变革(好奇)而学习”的道理。

说起使用微信,对于年轻人可能是一门很简单易学的技能,可对我爸爸妈妈这一年龄段的老人而言,微信是一个新奇但会让他们恐惧的新技能,他们大部分会用“我才不用这种科技玩意”为借口来掩饰他们学习能力下降而产生的自卑感和恐惧感。试想,如果你是培训者,你如何激发一批害怕变革、担心自己能力不足的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呢?我的方法很简单,一是激发好奇心,二是描述学习变革后的好处。

一个生活上的案例:春节期间,我在家里是这么引导爸爸妈妈学微信的:

我:爸妈,今年有没有没收到舅舅(远在上海)、阿姨(远在新西兰)、妹妹(远在加拿大)、卫星和源源(远在美国的哥哥和侄子,爸爸的长孙)的短信拜年啊!

爸妈:没有啊!往年一定有的,今年怎么啦?也许都很忙吧!(探究学习障碍的原因)

我:今年大家都流行微信拜年了,可能他们发给你了,你是不是没开微信?(展示学习可能产生的收益)

爸妈:啊!也许哦!年轻人尽搞一些新玩意,我们老人怎么能跟上呢?(不学习的动机--害怕新生事物)不过祖安(我在上海的舅舅)、雅珍(我在新西兰的阿姨)不应该不发短信的啊!(同年龄段同类人的行为有可能产生的影响)

我:舅舅、阿姨早就用微信跟我聊天了,他们早就会了!(同年龄同类人的行为改变激发人的好胜心)我们都组了一个亲人群,里面有哥哥、小萍(妹妹)、源源(侄子)都在,你看他们都发了拜年祝福,还有照片、视频呢!(要让学习者看到学习后的成果和好处)

爸妈:这东西好倒是好,就是我老了,恐怕学不来了!(害怕学不会的心理,没有认识到变革的必然)过年发给祝福,平时也没啥用!(不急用不学习,看不到学习直接受益)

我:其实微信很容易学习,你会用短信就会用微信(根据成人学习理论,人们之所以学习,很重要是能够建立在经验基础上,要把对微信学习的恐惧与过去学会短信的经验联系在一起,降低对学习难度的压力);还有,你今后通过微信可以直接和加拿大的妹妹、新西兰的阿姨、美国的侄子像电话一样聊天,根本不用打国际长途电话,可省钱了!(学习的直接效益具有诱惑力)!再说了,微信不过就是一个聊天工具,这东西能比你学过的医学还难,教过的文言文还难吗?(让学习者将所学行为与以往的行为做难度对比,让对方产生自信心)

爸妈:当然啦,医学、古文这么难都没难倒我,这点算什么?(自主行为被激发)再说了,舅舅、阿姨他们都会用了,我也没老到什么都学不会程度?(好奇心的意愿被激发了);如果真能省掉打国际长途的钱,以后可以畅通地和大家聊天,这微信就值得了!(学习变革后得到切实的好处必须足够吸引人!)不过,要多久学会啊!手机是不是要换一台哪?我的诺基亚可刚买一年多啊?(学习的时间成本、学习变更的成本是阻碍学习的原因,必须预见到并解决)。

我:爸妈,要想学基本能聊天的微信,你10分钟就可以学会了,至于发朋友圈等比较复杂的,第二步再学!(要循序渐进设计学习,根据学员的学习类型设计学习进度,先易后难)至于你的手机的确要换成智能手机,你原来的款式也老了,等会儿我替你们俩挑台新的大屏幕手机,算新年礼物吧!然后回来学微信,今天就学会给大家发祝福,发语音聊天,你看好吗?(强调急用性,强调考核性)

爸妈:我看行,带上你妈一起去挑手机!(从害怕变革到拥抱变革)

在引导爸妈学习微信的过程中,我尤其能理解到“不变革不学习”这句话的含义:

第一,让对方感受到变革,意识到不变革有可能产生的危机;

第二,让对方感受到通过学习是可以接受变革的,并且学习变革后能从中获得好处!

培训管理者如果想让学习者去接受一个培训项目,那么就不要仅仅靠“破冰”来激发短时的情绪,而是去思考他们不愿意学习的理由并设计一个学下去的理由:

  ·不急用不学习——让对方感受到“能用--急用--大家都在用”

  ·不考核不学习——让对方感受到“一定会考核--考核简单有效”

  ·不变革不学习--让对方感受到“这是一场必须的变革,我学习后可以在变革中获利”


  回想刘妈提及的“学习的五个刚需时刻”模型,我越发理解了学习其实是人天生的本能,人类的进步是建立在不断学习而不断优化自我的过程,学习是一种刚需!但产生“刚需”的背面是解决“不学习”的动机!